在暑气腾腾的夏季,记者在浙江衢州发现了一处清凉还有音乐的好地方——在这儿,阿姨们正排练舞蹈,跟着音乐的节奏抬手、转身、换步。观看间隙,一位乘凉的老大爷和记者聊起来:“这天儿太热了,大伙儿都爱来这儿歇歇脚、吹吹空调、排排活动。”谈话间得知他是柯城区残疾人艺术团的团长胡金土,他说“我们艺术团也常在这儿排练的。”
胡金土口中的“这个地方”是衢州市柯城区信安街道斗潭社区便民服务中心,斗潭社区是浙江省探索未来社区建设的试点之一。
什么是未来社区?具体说,就是在居民日常生活“最后一百米”内,围绕社区全链条生活需求,用更智慧、更有生态、有人情味的方式,涵盖邻里互助、学习成长、健康养老、便捷出行等九大方面生活场景的新型社区单元。
未来社区源于2019年浙江省为了建设探索共同富裕路径启动的试点项目。2021年,衢州市柯城区信安街道斗潭社区加入这一创建工作当中。
据《华夏时报》记者了解,斗潭社区是一个回迁安置社区,6587名常住居民中有129位残疾人,436位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。具备“回迁户多、特殊群体多、邻里互动需求高、居民对生活品质的提升愿望也强”的特征。
针对这些特征,斗潭社区不断优化自身功能定位,打造宜居、宜行、宜养的现代化社区。胡金土感慨,在这儿,像他这样生活多有不便的残疾人感觉到各方面都很好,他常常听残疾人朋友们和他说,社区硬件好,软件也好,他们住得很踏实。
“三色服务”精准画像,摸清助残底数
过去,社区工作者常采用传统方式去统计各类型人口数量,在面临残疾人家庭“单元化”、分布“插花式”的问题时,也常常会遇到底数难以摸清、信息更新不够及时的问题。
因此,未来社区建设管理要实现数字化。
2022年起,斗潭社区依托“邻礼通·三民工程”应用平台强大的数据底座,成功打通民政、卫健、公安、人社、残联等部门数据,生成了数字民情档案。斗潭社区工作人员王珂告诉《华夏时报》记者,在“邻礼通·三民工程”平台治理端,通过“三色服务”,即红、绿、黄三色来标注残疾人的不同类型,引导社区残疾人工作专职委员、网格员开展分类精准精细服务。
“每一位残疾人都会标注上姓名、联系方式、残疾状况等具体信息。”像肢体二级残疾居民陈师傅,工作人员会每周上门访问。除了细致了解身体、生活状况外,还会开展安全、康复等服务。
“邻礼通·三民工程”小程序上的走访日志浙江省衢州市信安街道斗潭社区供图
据了解,现在工作人员每一次提供服务后,都会在小程序上提交“走访日志”,记录走访主题、时间、内容等。“这些记录一篇一篇积累下来,就是一本厚厚的‘观察日记’。以前我们工作的时候,常常是一篇一篇地翻日志,或一个网格、一个网格地打听询问情况,有时候遇到不太了解的,就导致服务较粗放或不及时。现在,一查一搜就能找到信息,给我们减负不少,也能帮助我们及时了解情况、快速进入工作状态。”王珂说,现在“走访日志”已经成为新老网格员工作无缝交接的“法宝”。
线上搭桥畅联无碍线下“守望”服务到家
未来社区,要实现从“造房子”向“造家园、造生活”转变——如何将这一理念与特殊群体需求相呼应系关键。
其中,对于残疾人而言,过好日子的核心就是生活畅通无阻和便捷可及。
“残疾人有时候不方便出门,或者没有办法第一时间线下反馈问题的时候,‘邻礼通·三民工程’的优势又显现出来了。”王珂说,遇到这种情况,小程序上有“就医送药”“报事报修”“AI问答”等20余项服务,能让残疾人足不出户、动动手指反馈诉求、表达意见。网格员在后台收到短信提醒后就会立刻安排处理,问题流转的速度常常能以分秒计算。
斗潭社区还有一支“守望先锋”助残志愿服务队伍,能够随时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提供送餐、上门保洁、送医问诊等服务,经常性走进残疾人家庭,和他们聊天,宣传惠民政策、科普反诈常识等。
“现在外面的世界变化那么大,尤其是和手机关联的内容,老人也得知道点。我们也要抽时间告诉他们,就是聊聊天嘛,都在一个小区里,互助共享都是应该的。”斗潭社区里一位徐姓老人对《华夏时报》记者说。
除此之外,社区积极开展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申报工作,通过网格员日常入户走访,观察他们生活中的需求,通过项目实施为残疾人提供真实的、有用的无障碍设施。
居民曹师傅的家,就是经过社区申报评估,区残联审批通过后,在门口修建了无障碍入户坡道,在家中卫生间配备了坐便器扶手架、沐浴专用靠背椅、辅助行走轮椅和适配护理床垫等,全方位解决他居家生活的实际困难,让房子住起来更暖心。
打造舒适生活公共空间,未来社区也有“老邻居”
“只需一刻钟时间,残疾人就可以享受教育、就餐、娱乐等社区服务。”王珂向《华夏时报》记者介绍,“15分钟品质生活服务圈”是“未来社区”公共场所建造的关键。
为了方便残疾人共享“一刻钟”服务圈,斗潭社区以及周边都进行了无障碍坡道、电梯等无障碍设施的优化提升,让残疾人能直接从“邻礼中心”通达到社区的各活动阵地去。此外,社区特意为残疾人铺设2500米无障碍智能健康环线步道,把“小区-公园”的健康生活方式进行链接,让这里的公共生活有了更多可能性。
“去年创建省级无障碍社区以后,我们的舞蹈表演常常在这里进行排练,这里开敞呀。我们艺术团舞蹈团队的表演人员,加上手语老师、辅导老师等,有二三十号人,这里交通很便捷,而且无障碍设施很完善,还有第三卫生间供大家使用,极大地方便了我们残疾人。”胡金土对《华夏时报》记者说。
胡金土说,现在区残疾人艺术团舞蹈团队每周来社区一次,固定的场所,舒适的环境,让他们排练起来也有心劲儿了。“这儿各方面环境都很好。”拆迁后,因为自身原因搬离社区也会常回来看看的艺术团成员王增泉说。在这里,他能和过去的老朋友们聊聊天,看着中心摆放的老物件回忆回忆过去。他说,社区虽然名字加上了“未来”,但人情味却更浓了。
“拆迁—重建—回迁—创建未来社区”,借助数字化,斗潭社区对残疾人的底数更清、对残疾人的需求回复响应速度更快、服务也更精准,让更多有特殊需求的居民进得来、住得好、能参与。
盛达优配-炒股票配资-配资股网-线下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