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深耕语言服务行业的新媒体平台,译世界始终致力于分享业内动态、热议话题、名家论点等行业信息,并独家策划了【中国语言服务行业一周简报】【译咖堂】【译事】等栏目,以期为行业发展略尽绵薄之力。
【译咖堂】栏目旨在分享业内名家的精彩观点,在这里,我们将与行业专家进行对话,听他们讲述行业故事,分享观点与体会。
近期,国际译联发布《人工智能时代机器翻译立场文件》,从技术演进、应用边界、角色转型、质量管控到伦理可持续,五大维度厘清AI与人类译者的协同路径,推出“双标签”质量体系。
本期译世界邀请到《立场文件》的牵头起草专家、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技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华树教授,分享《立场文件》的起草初衷、核心理念、实践路径等方方面面的思考。一起来看看吧~
(图源:视觉中国)
展开剩余82%未来展望:教育启发与长远愿景09译世界:这份立场文件对中国的翻译教育有哪些启示?在GenAI时代,我们应该如何重新定位翻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课程体系?
王华树教授:我想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。10年前,人们热议的是“机器翻译能否达到人类水平”;如今,大家讨论更多的是“人类译员如何证明自己的不可替代性”。《立场文件》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一个根本问题:在AI能够瞬间完成语言转换的时代,我们究竟需要培养什么样的翻译人才?
具体而言,未来翻译教育将面临三个“转向”。
第一,从“技能训练”转向“能力培养”。传统的双语转换技巧固然重要,但更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质量评估能力、风险判断能力和技术工具选用能力。学生需要知道何时该信任机器、何时必须人工介入,这种元认知能力比单纯的翻译技巧更为珍贵。
第二,从“工具使用”转向“技术批判”。我们不仅要教学生如何使用CAT工具和AI翻译与译后编辑,更要培养他们对技术局限性的认知、对算法偏见的警觉以及对伦理风险的敏感。
第三,从“单一技能”转向“复合素养”。未来的译员需要具备领域专业知识、项目管理能力、AI技术协作能力,成为高级的“跨文化解决方案提供者”。
在课程设置上,我认为需要增设“生成式人工智能”、“翻译与技术伦理”、“机器翻译质量评估”、“翻译风险管理”等新课程,同时强化文化研究、创意写作、批判性思维等人文课程的分量。我们的目标是培养既能驾驭技术、又不被技术驾驭的新一代翻译人才——他们是技术时代的人文守护者,也是跨文化沟通的战略思考者。
10译世界:从长远来看,这份立场文件希望为全球翻译行业构建一个怎样的“人机共生”生态?您认为十年后的翻译行业可能呈现怎样的发展态势?
王华树教授:我所憧憬的,是一个“技术赋能、人文主导、伦理规约”的多维健康生态。如果展望十年后的翻译行业,我希望能看到这样一幅图景:
在技术维度上,市场将形成清晰的质量分层体系。低风险、标准化的内容翻译主要由AI完成,但其输出必须带有“未验证翻译”标签;高价值、高风险的内容依然由人类主导,并以“专业验证翻译”标签彰显其价值。同时,通用的大语言模型将被更多针对法律、医疗等垂直领域的专业化、小型化翻译模型所补充,形成“通用+专业”的技术生态。
在人文维度上,将形成新兴的翻译文化价值体系与职业生态。翻译将被重新理解为一种兼具技艺性、学术性和创造性的智识劳动。译者的诠释、再创造贡献应得到充分认可,行业应鼓励并资助那些商业回报低但文化价值高的翻译项目,保护翻译的多样性和文化传播的丰富性。此外,还应构建译者的职业认同和协同网络,传承翻译的隐性知识和职业精神,让年轻译者在技术冲击下依然能找到职业尊严和发展路径。
在伦理维度上,有望形成一套完善的行业治理框架。在数据层面,建立明确的隐私保护和数据权利边界;在算法层面,要求技术提供商公开偏见测试结果,建立质量事故的问责机制;在权益层面,制定合理的工作量标准和报酬体系,保障译员的职业健康福祉;在产权层面,就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探索清晰的法律界定;在环境层面,推动行业采用更加节能环保的技术开发方案。
技术进步的终极意义是“解放人类”而非“替代人类”——把人从繁琐劳动中解放出来,去做更具有创造性、体验性的工作。翻译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基于信任的沟通行为,这需要共情、想象、审美与智慧等,这些正是人类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。如果说翻译是一场跨越语言之海的远航,那么技术就是推动我们前行的帆,人文则是把握方向的舵。帆让我们乘风破浪,舵让我们不偏航向。真正的远航者,既要懂得借助风的力量,也要懂得在风暴中坚守航线——因为帆决定我们能走多快,舵决定我们能否抵达,在拥抱星辰大海的同时,不忘内心的坐标与方向。
这份立场文件不是终点,而是起点。翻译行业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十字路口,每一个人的思考和选择,都将汇聚成塑造未来的力量。我真诚地希望,能有更多的同仁加入到这场构建“负责任的翻译技术”生态的事业中来,共同见证“人机共生”的翻译未来。
王华树简介
王华树,翻译学博士,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博士后合作导师,卓越青年教师,学校首批“百人计划”入选者,兼任中国外文局翻译院智能翻译实验室执行主任,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技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,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,国际翻译家联盟(FIT)技术委员会成员,国际标准化组织(ISO/TC37/SC3)术语资源管理工作组专家、全国语言与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术语学理论与应用分技术委员会(TC62/SC1)委员,国家社科基金项目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评审专家及结项成果鉴定专家,十多家SSCI、A&HCI、CSSCI期刊审稿专家,《中国科技术语》《中国科技翻译》《上海翻译》编委等。多年来致力于推动翻译技术产学研的生态融合,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九十余篇,入选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%,主持国家级、省部级科研项目十多项,出版《翻译技术研究》《人人都用得上的翻译技术》《翻译搜索指南》《计算机辅助翻译概论》《翻译与本地化项目管理》等十多部著作。研究领域:人工智能翻译技术、智能语言服务、外语教育技术。
*说明:采访中的观点仅仅代表王华树教授个人视角的思考和展望,并不代表国际译联技术委员会观点。发布于:山西省盛达优配-炒股票配资-配资股网-线下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